星期三, 十月 22, 2008

关于巴洛克音乐的讨论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讨论东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有人提到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总结为“不简约,艳丽,奢华”。我做了下面的回复。


说到巴洛克,建筑我不太懂,说说巴洛克音乐的风格吧。如果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都不简约,艳丽,奢华的话,我觉得不尽然,具体还要看作曲家。亨德尔绝对是奢华和艳丽的代表,听他的话我不能坚持超过30分钟,否则会想吐。维瓦尔第其次,但是多数作品还是宫廷气太重。J.S.巴赫是超越简约和复杂的大师,他最牛的地方就是在简和繁之间如入无人之境,由简演繁,由繁化简,都是信手拈来。他在《赋格的艺术》里演示的作曲方法,无不是从一句极其简短的旋律开始演绎至眼花缭乱的细节,而整个作品又可以用数学的计算回归到简单的原点。当听者重新体味到原点的时候,这个原点已经被听者的self consciousness升华了。

无论是音乐还是摄影,我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是能给予观众一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的体验。如此,东西方艺术的分界线也就变淡了。

星期四, 十月 09, 2008

“布鲁斯之王”演唱会

我过了三十岁后的那天,去看了B.B.King的演唱会。本来觉得会有很多黑人兄弟姐妹去看,出乎意料的是去的大都是四十岁以上的白人叔叔阿姨。奇怪的很。

B.B.King今年83岁了。精力比我还充沛。演出了50多年,足迹遍布90多个国家,还能这么享受每一场演出的每一分钟。有些艺人看的出就是把艺术当作一种职业,但是看了B.B.,觉得他真
的是打心底里的喜欢干这个。




听过他的唱歌,但是从来没听过他讲故事。不知道他那么喜欢讲故事,而且讲的那么逗。讲讲唱唱,Blues风格尽显。观众也是笑声不断。




与B.B.King同样具有传奇性的吉他Lucille




B.B.的长号手,最胖,台上最活跃,不吹的时候扭来扭去的不消停。




B.B.那吨位往那儿一坐,还是很有王者风范的。




给B.B.搭台的时候,他的一位贝斯手在台上闭目冥想。

星期五, 八月 29, 2008

数码技术和历史记忆

每次把照片从卡上拷贝到外置硬盘的时候,脑子里总会有一个想法一晃而过:硬盘坏了这么办?2007年底开始到现在的所有照片都会丢失。好在最好的照片都已经上传到flickr。那其他那些照片呢?就这么丢了?
数码照片的存储不仅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很多新闻摄影师也觉得有些茫然。哪些图片要存档?哪些不要?用什么格式存档?存到什么介质里去? (DVD?蓝光?本地硬盘?网络硬盘?)备份吗?

这些问号还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既然存了档,就是为了以后查询和调用的方便。图片数据库可搜索吗?访问权限如何管理?

数码技术的发展当然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引出了很多问题。在2007年的一期《视觉传播季刊》上,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数码影像归档的问题(*注1)。几千年前的埃及纸草,挖出来还可以看到上面的文字,我们现在的电子信息几千年以后如何被人看到?无论是光介质和磁介质,寿命都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长,十几年到几十年。经常读取的光盘,说不定几年就坏了。我们现在所用的图像格式,还能被多少年以后的程序辨认?JPEG还好,各家的RAW格式呢?尼康佳能先不说,奥林巴斯倒了的话,那些用它的RAW格式记录的照片怎么办?就算Adobe继续支持,那也不是它的义务。

这篇文章指出,研究发现数码照片的存档率比胶片存档率低很多。胶片时代,报社几乎会归档每一张底片,而在数码相机横行的时代,删除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照片刚拍完,摄影师一看不满意,当即在相机里就删了;回到报社电脑屏幕上一看,不怎么样,鼠标一点,删了;图片编辑看着没新意,删了;记者看了,觉得和文章不配,删了;总编辑看,图片不够赚眼球,删了。这些被删掉的千千万万的照片,或许还有拷贝,或许永远的就这么消失了。多年前,克林顿和他的一位实习生拥抱的照片,被记录在一张底片上,静静的和许多更有“新闻价值”的底片躺在档案柜里,直到东窗事发。倘若是用数码相机拍的,这张爆炸性新闻图片的命运将会如何?

文章的作者们向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NPPA)的会员发了一个调查问卷,想知道他们在工作中是如何管理和归档数码照片的。绝大多是的被访者是摄影师和图片编辑。大约90%的被访者认为归档数码照片的最大的目的是保存历史记录。64%的人保存每一张菲林底片,而只有40%的人保存每一张数码照片。只有一半不到(4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公司有一个不错的数码照片归档的管理系统。26%的人认为他们那里根本没有什么这样的管理准则。这个研究还发现CD和DVD仍然是最流行的归档介质,便于搜索的数据库技术被使用的不多,而且只用一些发表过的照片和一些没有发表过的但被认为还不错的照片才会上这些数据库。

我完全理解文章最后表示的一些忧虑。既然是保存历史,那就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方法和标准,把现在混乱不堪的存档方法统一起来。否则我们现在所记录的历史,多年后虽不至于全部丢失,却也不免缺胳膊少腿。Adobe的XMP是我们的未来么?可能是一部分。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肯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加系统的管理方法,可以让我们:
(一)备份每一张照片,而不担心存储容量问题
(二)让每一张照片都可搜索,而不需要太多人工的关键字输入
(三)通过可靠的数据备份和转移技术来应付数码介质的生命周期和突发灾难引起的介质损坏。

*注一:参见Davenport, L., Randle, Q., & Bossen, H. (2007, December).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The Problems with Newspaper Digital Photo Archives. Visua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4(4), 218-230

星期四, 八月 14, 2008

Camera Profile Beta与Nikon Picture Control之比较

从workflow的角度讲,谁不想用ACR呢?毕竟ACR和Photoshop是整合的产品。但是很长时间,我一直坚持用Nikon自己的raw converter,原因是Adobe ACR对NEF的色彩还原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知道可以自己做camera calibration,但是实在有些麻烦。直到几天以前,听说Adobe Camera Profile Beta可以在ACR4.5里面达到和Nikon Picture Control一样的效果,急忙下载了试试。

从菜单上看,Picture Control (左)里有的,ACR(右)里面都有,包括standard,neutral, vivid, D2XMode1, D2XMode2,D2XMode3。很让人怀疑是反向工程。

menu

先来看一下,ACR 4.4,ACR 4.5 Standard和capture nx standard对于色彩的还原。很明显,ACR 4.4的色彩像是退了色一般, 而ACR Standard非常接近NX Standard对于色彩的解释,色彩饱和。但是仔细看,NX比ACR standard略亮一些。

Standard

在Vivid模式里,同样ACR Vivid十分接近NX Vivid,但是略暗,所以从感觉上来说,色彩比NX更加饱和一些。

vivid


ACR4.5和NX在D2XMode1里的表现和前两组对比如出一辙。

d2X1

结论:Adobe提供的Camera Profile提供了与Nikon Picture Control非常接近的色彩还原,其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luminosity 均值差一般都在0.4以内)。这意味着无论用哪一款尼康的数码单反,ACR都可以和Capture NX一样还原出一致的(consistent)颜色。三年多了,Adobe终于让我有了放弃NX的念头。对我来说,现在NX中唯一值得留恋只剩Control Point了。说不定有了Viveza,我就可以彻底离开NX了。

星期一, 八月 11, 2008

风城

去芝加哥的几天,天气非常凉快,凉到有人穿毛衣,还有人带绒线帽。

星期三, 八月 06, 2008

拍照片,学单词




几日前,在书店。

我端着我的老海鸥四处乱看,突然取景框里蹦进来一个陌生人,摆好了姿势,好像就等着我按快门。这老伯伯说“Take a picture for this conceited man”。他问我知不知道“Conceited”这词什么意思,我答不知。原来这词就是形容人自负,觉得自己漂亮。我还真是给他拍了一张,顺便学了个新词。不过这个老伯看上去还蛮儒雅的,不像自大狂。

离开书店的时候我还谢了他,他说:“下期的《国家地理》封面就是我了吧?”

如果下次碰到他,一定要把这张照片给他。

真逗。

星期二, 五月 20, 2008

为什么DP1(或者DP2?)可能会是我的下一个相机

1. 对D70很满意,现在不想升级。用到它寿终正寝,我还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去修。
2. 不印十八英寸以上的照片。
3. 不经常在弱光下拍照。
4. 不搞运动摄影,偶尔会抓拍人物,但是大多数风景和小品。相机的速度对我来说不太重要。快门滞后短即可。
5. 喜欢DP1对细节的捕捉能力。
6. 喜欢DP1的色彩。尤其是对红色和棕色的表现。
7. 有时候喜欢轻装上阵。

星期五, 五月 09, 2008

《孤独生活》的主题乐

这是我为图片故事写的一段钢琴配乐。一个人跑到教堂里录的。

星期四, 五月 08, 2008

劫后

这个春天像是伤痛后的复苏。年初的两次冰灾,让这个地区的树折的折,断的断。有一次冰灾我到湖边去,看到一颗树因为树枝上结的冰太厚,失去平衡,连根倒了下来。即便在五月,还是看得到很多挂在半空中的断枝。

也许正是因为遭受了创伤,这个春天感觉特别的新,从来没有那么绿过。可能是我以前的生活太过匆匆,很少停下注意身边的颜色。学生中心的落地窗外面,开了好多长长的红花,和叶子一起,油墨般的浓重。地上铺的一层都是这样的花瓣,很好看。几次想拿相机来拍,都下雨。

说道油墨感,据很多迷信德国镜头的人说,德头和日头比最大的特点是出片有油墨感。真的吗?看了些照片,颇不以为然。可能有人看到这种所谓的“油墨感”就呼吸加快,我不是这种人。

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少,学生考完都陆续走人。

很喜欢人少的学校。可以坐在窗边,看外面的松鼠怎么把偷来的麦当劳汉堡,一点一点的啃掉。

拍照可以让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太玄了吧。不过我今天真的体会到了。拍下面这两篇片叶子的时候,有些微风,茎叶轻轻地左右摆动,光线很暗,又不想增加感光度,只有一个办法,身子跟着叶子一起摆,术语叫做“Panning”。摆着摆着,就入神了。在电脑前面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还在摆。





星期二, 五月 06, 2008

别表扬我了,我不会跳火坑的

今天早上到Phil的办公室去听我的Photo Story的反馈。他反复说,你的故事我看了好几遍,也给很多我的学生看了,令人印象深刻。没想到他还跑到Lowry教授那里去给他看。

谈到一半,他脸色一变,说:“你有没有想过做职业摄影师?我可以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

“下辈子,可能吧”,我说的非常坚决。

“为什么?我正想说服你,让你转行做新闻摄影师”。

“等我拿到终身教授以后,我可能会花一年时间周游世界拍照片,或者为NGO(非政府组织)当摄影师。我最多做到这样了。”

接着我们的话题又从转行叉开了。

美国劳工统计局有一份报告里面说,十个美国职业摄影师里面,只有一个年薪是超过五万六千美元的。84%的摄影师平均工资两万八千左右。

怎一个“惨”字了得!简直就是在贫困线上挣扎嘛。Phil说“感人的照片可以改变世界”。我知道,我们对摄影的功能看法有本质的差异。

我相信好的作品可以触及人的内心,但是我不相信世界会因它而改变。大多数人即使因为感动而流泪,也会渐渐的淡忘,接着寻找下一个看点。

星期五, 五月 02, 2008

图片故事的小结

图片故事终于做完了。反问自己,我长进了么?我还不能真的拍着胸脯说,我现在的片子比以前好。但是有几件事情我是可以肯定的。新闻故事里的照片和我以前的所有的照片的风格都不一样。纪实风格不单纯来自于模仿。确实,我看了很多马格南摄影师的作品,有些片子几乎是痴迷地看。然后我开始模仿他们的构图,结果呢?感觉相当拙劣。然后顿悟,他们的风格是锤炼出来的,不是模仿出来的。

此路不通。

然后开始钻研决定性瞬间,拿着相机一步不离的跟着人物走。拍了一段时间,恨不得当面质问布尔松(Bresson)“怎么决定性瞬间都到你小老儿哪里去了,我差不多24小时没睡觉端着相机都没看到一个?”

回炉重炼。

开始审视自己。我在美国人的酒吧那叫一个拘谨,在满身酒气的美国人堆里,我就像是泥塑一般。我的主人公是一位偷渡过来打工的福建人,在酒吧里绝对的有人气,拿着札瓶喝酒,台球无人能比,刺青耳环的一个都不少,还有些颇能镇镇美国人的功夫,用美国人的话说叫“hardcore”(中文大概是“骨灰级玩主”)。唯一的缺憾就是不会英文。大概那里的老美都觉得这位骨灰级的中国大哥经常都带着一个chicken little一样的摄影师加翻译来酒吧玩。

不行,我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使劲和他们扯蛋,天南海北的吹,笑起来哇哈哈哈的。说实话,和一些美国红脖子吹牛还是挺有趣的,最关键的是别让他们看出来你肚子里在笑。

时间长了,大家可能就不再把我看成chicken little了。最主要是我的主人公似乎觉得我变得越来越像他了,居然有一次拉我到纹身店问我是不是要弄个龙什么的。我很委婉的拒绝了他的好意。

事情从这个时候有了一些变化。我有时候没吃午饭,就会趁去他家的时候吃一些。每次我告诉他我不在他家吃饭,他总是还要问好几遍你是不是要吃。后来我说了不吃,他就再也不问了。就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开始有一些好的片子了。







Phil总是在课上对我们大声吼叫“Get personal! Get personal!”我终于明白,深入人物灵魂的片子不仅取决于我拿着相机的时候在干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必须问自己,放下照相机的时候我在干什么。

图片故事真的不同于其他的新闻摄影,拍到一张好的就可以走人。要拍出一系列的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摄影师从某种程度上讲,必须成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你可能不需要拖了衣服到跳到河里,但是你至少要乘着小舟漂流而下。

就算我的心得体会吧。

不知道说什么

这个星期三的早上,我和老师Phil有个约会,想让他帮我把一些好的照片挑出来做成图片故事。走进系里的时候,发现墙上窗上贴满了同学Ryan以前为学校报纸拍的一张照片。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想是不是这张照片哪里得奖了,过一会去问问Phil。

Phil还没到办公室,我就顺手拿了张当天的报纸,翻到第三版面的时候就愣住了:Ryan死了。前一天下午完成拍摄任务以后会学校的路上,被卡车撞了,卡车司机没事。除了新闻,报纸后面还有一篇新闻系主任写的悼文。还没反应过来,Phil来了。他说昨天下午,系里正在庆祝一位秘书生日的时候,接到了警察局的电话。当时有几个教授就挺不住哭了。Ryan马上就要毕业,刚刚在一家报纸找到一个摄影师实习的机会。

星期四下午,这学期最后一节课,Phil最后还是忍不住失声痛哭,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为你们感到骄傲”。这位六十多岁的前芝加哥论坛报摄影部主任,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场面,还在艰苦地面对学生的死亡。

墙上到处贴着那张Ryan的遗作,是玛丽亚怀抱者耶酥的遗体,绝望而又疑惑地看着上天……

星期三, 二月 13, 2008

释放

“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东西本质上是美或是丑的。艺术家正是那个具有对美本质的洞察力并且向别人展示的人。“——《摄影构图学》

"From an artist point of view, nothing in nature is either beautiful or ugly. It is the artist who has the power to discover the essence of the beauty and to reveal it to others." --from "Photographic Composition"

上面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看的一本书。

两个月前,到书店去闲逛,碰巧翻到一本叫做《摄影之道:超越视觉的视觉》(The Tao of Photography: Seeing Beyond Seeing)的书,粗粗看了几眼,里面居然都是大段大段《庄子》和摄影的关系。当时兴趣就来了,读了好几章,欲罢不能,知道书店要关门,只能悻悻离开。

那段时间特别忙,接下来的几天,渐渐的这事就淡了。有一天去图书馆还书,突然心血来潮,图书馆是不是有这本书呢?电脑上一查,果然有!赶忙借来。看了几页后,又被琐事缠住,这本书就放在了床头。

再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正巧一段比较郁闷的时间。缺乏旅行让我觉得思维枯竭,拍出来的照片毫无想法。翻到书中一页,说道“不加区分”对于创意的重要。一个摄影者如果区分了他看到的东西,把它们分门别类(漂亮,不漂亮,大师们拍过的,大师们没拍过的),就已经被框住了,最终对于很多可以拍的东西视而不见。

现在,我前面五英尺的地方有一棵树,很平常的树。如果我看到是一棵树,我就被框住了。

这只是一个存在,忘记所有与之关联的概念和语言,就像一个婴儿看到的一样—……

我看到了无数形状,大的,小的,平面的,立体的;很多纹理,粗旷的,细腻的;颜色,大块的,琐碎的,渐变的,单纯的,混合的;我看到了光线如何变幻着这个存在,并且成为这个存在的一部分;我的位置同样变幻着它,我从所未有的感觉到和这个存在的关系是那么的近,近乎一体,以至于感觉不到了“我”……

我确信已经懂了这本书要说的,同时也走出了困扰我许久的尴尬。从此我不会因为不能旅行而抱怨按不下快门,只会检讨自己“选择性失明”。每天展现在我眼前事物千千万万,能成为好照片的机会不计其数,我以前抓住的只是沧海一粟。

我想,我可以更快乐地对待摄影。

星期三, 一月 16, 2008

勇气

第一节纪实摄影课。

Phil说,“别傻坐在这里,拿着相机出去找东西拍。到街上和乞丐侃大山,到医院里看看是不是有垂死的病人让你拍照。Carbondale北面有一个癌症高发区,那些病人怀疑是水污染,想办法到那些人家里去拍。实在找不到东西拍,就开车出去乱转,总有可以拍的东西。不要多拍那些大家都看得到的,要拍隐秘的,私人的,和被忽略的”。

我真的要端着相机去做这些可怕事情么?拿着相机,第一次感到那么怕。我很清楚这是一种典型的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可是,这个未知世界是什么?不就是美国么?不就是美国的百姓么?每个社会都有不令人愉快的地方,在这里号称言论最自由的国家,我究竟为什么那么怕?

回想在美国的六年,我很少主动的去体验这个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学校和社会的差别都是很大的。我念的传媒研究,很少让我看到大众媒体后面那个真实的美国,对于媒体本身现象的关注,超过了对于现实的关注。都说传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众对于现实的认知,作为研究者的我来说,一个没事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写论文的家伙,何尝不是如此呢。

拿着照相机,走进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实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对于我性格的挑战。如果我不能把软弱害羞性格的完全扭转,我将注定是一个失败者。这几天,不断回想起纪录片《战地摄影师》里James Natchwey二十多年间在炮火纷飞的战区冷静地按下快门。

我必须找到勇气。

星期三, 一月 09, 2008

双份MD卡口镜头

几天前,我在Ebay上看到一枚美能达28mm f2.8 MD Rokkor-X的手动头,成色看上去很不错,于是就懂了邪念。我还是很习惯28mm的,因为D70上用18mm拍的片子很多。今天早上拿到镜头的时候,发现这位买卖主居然还免费给我了一个美能达50mm f1.7的镜头。虽然和我的海鸥标头重了,但是比较着看看应该还是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