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三月 10, 2009

谁杀死了报纸?

总是有人担心新兴媒体的出现会令另外一些媒体消失。可是这种担心从来没有成为过现实,电视没有杀死报纸,也没有杀死广播。可是,这种论调如今正在抬头,因为我们正亲眼目睹着报纸慢慢地死在互联网的刀下,至少是慢慢地变成植物人。

美国的报业陷入困境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这次经济危机只是火上浇油而已。报纸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也轻。难道真的是像有些老编说的,人心不古,没人喜欢高质量的新闻了么?

不是。美国人评判新闻质量的一条最高的准则是它的故事性。媒体学者Shanto Iyengar早在80年代就发现美国大众传媒的新闻大多数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他把这种现象叫做“episodic framing”。而新闻系的课程也一直把如何讲好故事作为首要的新闻写作技能来培养。美国人对于故事的迷恋无以复加,以至于对抽象描述的新闻很少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一切都很美好。报纸,新闻社派一大帮记者出去收集吸引人的故事,回来写成新闻给公众看,有了眼球,报纸也有了广告收入。可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公众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制作内容,捕捉记者们捕捉不到的。虽然他们没有什么新闻专业的背景,但是和记者们比较,公众代表着一个可怕的群体,这个群体有着在任何地方捕捉瞬息万变的能力,而且不收费。国家地理杂志的图片编辑David Griffin曾经讲到过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出去拍英国的史前石柱。对于这个已经被拍烂的景点,这位摄影师费尽心机和当地政府沟通,终于获得批准在石柱下面放置多个闪光灯,以得到戏剧化的效果。Griffin随后到flickr上去搜索了一下石柱的照片,发现多张更令人叹为观止的照片。一位商业分析师正巧拍到了一道彩虹跨过屹立着的石柱群。老实说,记者们其实是在和无数个“上帝的眼睛”竞争。第二,互联网让访问信息的机会变得均等。纽约时报的网址和任何一个博客的网址同样都是浏览器地址栏的一行字。搜索引擎也主要是以流量,而不是以新闻界的名气来对网址进行排名。当内容的制作和发布的方式都被互联网悄悄改变的时候,记者们赖以为生的讲故事的话语权也渐渐的被剥夺了。谁说只有记者才能讲出好的新闻故事?谁说要付印刷厂的钱才能让人看到自己写的故事?虽然真正在写故事的人只是公众中的一小部分人,但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到,报纸已经不是一个听故事的乐园了,至少它已经变得没有那么吸引人了。当读者和广告大量流失的时候,报纸就陷入了一个越是没人看,越是讲不出好故事,越是讲不出好故事,越是没人看的恶性循环。

美国人对于故事的喜爱后面,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他们喜欢不抽象,好理解,不需要费太多脑筋的内容。说的绝对一些,有故事文字的时候,就不看抽象文字;有图片故事的时候,就不看文字故事,有视频故事的时候;就不看图片故事。一分钟前我在google上搜索奥巴马就职典礼,第一条出来的不是报纸网站,不是电视台网站,而是youtube。在看了youtube上视频了以后,我还需要记者们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么?嗯,可能有人会说,视频只是记录,报纸可以提供给你多样性的看法和意见。好吧,要比意见的多样性,那视频下面几千个观众的留言和报纸比,多样性如何?嗯?报纸是代表的“精英意见”?谁在乎精英们说什么,让精英们见鬼去吧!

现在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少报业人开始反思增加多媒体的网络内容到底是不是一条出路。报纸网站多媒体新闻的增加并没有把纸质媒体流失的读者变成网站的流量。盲目的制作视频音频内容只有让报纸更加偏离文字的本质。我的水晶球里显现的是如下的画面:为了争夺眼球,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兼并,不仅是报纸的兼并,而是巨型媒体公司把报纸和电视在网络平台上整合,来满足大部分受众的需求。Authenticity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Google究竟还是把Blog搜索从一般的搜索中剔除出来,以免结果被污染;一小部分的报纸会杂志化,专门提供所谓的“精英意见”给那一小部分在乎的读者看。美国人会在屏幕前继续津津有味的欣赏引人入胜的故事,但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