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十月 31, 2006

一个关于Stravinsky的讨论

今天在MITBBS的古典音乐版本看到一个叫elsewhere的网友写的帖子,很有意思。

他(斯特拉文斯基)对音乐的看法也激起了众怒。斯特拉文斯基在《我的生活纪事》(1935年)中说,音乐"无能力表达无论任何什么东西:一种感情,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他认为,音乐的存在理由不在于它表达感情的能力。这也是他饱受非议的一个原因。他的作品被评论为只注重形式,而没有思想,没有深度。在这一点上,我更赞同米兰.昆德拉的观点。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对斯特拉文斯基作了一番评价。他认为表达人的感情至少不应该是音乐存在的唯一理由。“音乐艺术让人想到在人类心灵之外还有一个声音的世界,它不仅由自然的声响组成,也由人的声音组成,它说话,喊叫,唱歌,给日常生活带来有声的血肉,有如它所带给节日的一样。这一艺术提示我们,作曲家有一切可能给这个客观宇宙一个伟大的音乐的形式。”他说,一个灵魂的哭泣只能由大自然的非敏感性来抚慰。非敏感性世界,是人类生活之外的世界;是永恒。人们喜欢把斯特拉文斯基比作音乐界的毕加索,毕加索曾有一段这样的话,everyone wants to understand art. Why not try to understand the songs of a bird? Why does one love the night, flowers, everything around one, without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m? But in the case of a painting people have to understand. If only they would realize above all that an artist works of necessity, that he himself is only a trifling bit of the world, and that no more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him than to plenty of other things which please us in the world, though we can't explain them.仔细品味这段话,和昆德拉的观点倒有几分相似。当人们把自己置身于外在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惊叹,让个人的情感显得如此渺小。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喜欢外出旅行来调整自己的心情,减轻压力的原因。

我对这个帖子做了下面的回复:


人为什么会想“给这个客观宇宙一个伟大的音乐的形式”?这会给人带来什么心理上面的满足?

读了昆德拉和毕加索的两段话,我觉得他们都指向一种人的本性:渴望像化(Textualize)对于存在的理解。很多人不能理解Stravinsky的原因是他们只看到了个人情感可以于诉诸音乐,从而觉得个人情感就是创造音乐的全部动因,而没有看到音乐本身是像化不敏感的存在的一种语言。因为音乐语言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说继承了存在的不敏感性。如果音乐语言和人类对存在的理解是平行的话,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从绝对和有序到相对和无序的转化,或许可以解释音乐语言上的从有调性到无调性,从相对有序的表达到相对无序的表达的嬗变。

今天是万圣节,如果Stravinsky,昆德拉,或者毕加索有空出来溜达的话,希望能听听他们怎么说的。

没有评论: